金地龍文學>歷史小說>奮斗在沙俄 > 第1539章 意見不一
    事實證明牛刀殺雞很有必要,當匆匆集結起來的一萬多瓦拉幾亞國民軍和俄國駐屯軍在迪米特里的率領下進入摩爾達維亞后,立刻就遇到了麻煩。

    一路上層出不窮的叛軍游擊隊就讓德米特里有點應接不暇,這幫家伙特別煩人,遇見你的大部隊他們就躲,可一旦你的小股偵察部隊或者后勤運輸部隊落單了,這幫混蛋就會一擁而上群起圍攻。

    雖然在李驍的建議下德米特里特別加強了對后勤部隊的保護,并沒有讓這幫游擊隊占到什么便宜,但他們野狗一般的騷擾戰術還是極大的延緩了德米特里部隊的效率。

    有時候德米特里都想直接丟下輜重長驅直入,直接去攻擊摩爾達維亞淪陷的那些重要城市。可后來想了想,有康斯坦丁大公失敗的經驗在前,又有李驍的警告在后,他最后還是選擇了穩扎穩打的辦法。

    不過德米特里版本的穩扎穩打不是大兵團撒開搞地毯式推進,因為他沒有那么多兵力,瓦拉幾亞那邊頂多可以抽調三萬人給他,這點兒讓撒在偌大一個摩爾達維亞連浪花都翻不起。

    所以德米特里版本的穩扎穩打就比較有趣了,不長驅直入,也不分兵冒進,拿下邊境城市溫格內之后,除了四處掃蕩驅逐叛軍游擊隊之外,就是全面從民間收繳武器以及實施戰時配給制度。

    收繳武器好理解,收繳掉民間的武器,讓對俄國沒有好感的摩爾達維亞人就算投靠叛軍也無法造成太大的傷害。

    最初摩爾達維亞人是非常抗拒,不少鄉紳和自由民拒絕合作,這時候德米特里的鐵腕政策就來了,要么交槍以及交出刀劍,要么就交出項上人頭。反正是二選一。

    大開殺戒,殺了一批帶頭跳反的積極分子之后,摩爾達維亞人頓時就老實了不少,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將武器交了出來。

    收繳完武器之后,德米特里立刻就實施了戰時配給制度,那就是按戶頭統計人數,按照老人、青壯年以及青年和兒童的標準劃定每月的糧食配給。

    所有的存糧一律收繳,哪怕是地主和鄉紳也不能例外,反正到了日子就按照戶頭上的人頭到俄軍后勤機構領取糧食。

    這一手就更加狠,也更加激起摩爾達維亞人的不滿,如果是在瓦拉幾亞德米特里和李驍還真不敢這么弄。但是摩爾達維亞就不一樣,首先這不是他們的地盤,而是康斯坦丁大公的地頭,不管折騰出什么亂子,最后都跟他們沒關系,都由康斯坦丁大公買單。

    當然啦,摩爾達維亞本來就是一團混亂,再亂點也無所謂了。而且按照康斯坦丁大公的新政,全國所有的土地本來就要無償收歸國有,然后解放所有農奴,按人頭平分。

    雖然這項新政剛剛頒布還沒等實施就被叛亂打斷了,但新政策是康斯坦丁大公下達了公文的,他自己是認賬的。

    而按照德米特里和李驍的搞法,雖然有點像下鄉搶糧食,但搶完之后并不是不管不顧,不是不給活路,說不好聽點不過是幫摩爾達維亞人代為管理糧食罷了。

    反正糧食就是換了個地方儲存,以及摩爾達維亞沒有支配權,怎么支配必須由俄國人說了算。這么做是為什么?還不是為了限制那些討厭的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