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尼洛夫的憂慮絕對不是杞人憂天,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隨著列強的競爭,越是晚進入工業化的代價就越大,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紀幾乎就沒有工業化的機會了,那時候沒有工業沒有技術支撐的國家真心就會淪為韭菜,只能任人宰割。
你看看后世打著環保的旗號限制碳排放的那些套路,對第三世界不發達國家簡直就是致命的枷鎖,幾乎就宣告了它們再也沒辦法進行工業化,只能永遠在最底層掙扎。
說起來俄國歷史上的工業化其實也不算早,如果不是當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掀翻了諾曼羅夫家族,再有鋼鐵慈父不計成本的投入,又趕上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否則俄國都趕不上這趟車。
至于后來的兔子那更是險之又險,若不是趕走了禿子,然后乘著跟老大哥關系好引進了一波,打下基礎,后面真心也趕不上。
所以工業化這東西越早入場越占便宜,越往后難度越大,不付出慘重的代價根本沒辦法入門。
當然啦科爾尼洛夫并沒有看那么長遠,他更多的是有感而發,看到英法兩國擁有先進的蒸汽船和幾乎能無限制使用的爆破彈,而俄國在這兩個方面都只能緊巴巴的湊活。
不說多了,只要爆破彈能敞開用,面對英法的圍攻今天他們能取得的戰果絕對會非常嚇人,可以說有多少英法聯軍敢上來,他們就能送這幫家伙去地獄。
可惜的是俄國沒有那個能力,一點爆破彈只能節約使用,不得不將一部分六磅炮超前部署,用老式的葡萄彈霰彈打擊敵人。
實話實說,這些六磅炮殺傷力很一般,雖然比較輕便幾個人就能推著快速機動,但彈丸太輕殺傷力十分有限,而霰彈的射程本來又夠嗆,隔遠了殺傷力小,放近了打六磅霰彈彈丸又太少,搞不好敵人就突破進來了,那時候真心就變成了大炮拼刺刀,危險性太大。
所以,這一批六磅炮基本還是用的實心彈,這才能在足夠遠的距離上殺傷敵人。不過實心彈就是個鐵疙瘩,殺傷力就是一條線,無法做到面覆蓋。
反正這一天的戰斗下來科爾尼洛夫是越來越不喜歡6磅炮了,覺得這玩意兒就是個雞肋。除了機動性還湊活,其他的干什么都不行。
跟12磅炮根本就沒法比,可惜的是12磅炮有點過于沉重,面對英法占據壓倒性優勢的炮兵,不方便機動的12磅炮一旦陣地暴露,很快就會遭到英法炮兵的集火打擊。
科爾尼洛夫覺得當前他最需要的是一種既靈活機動又有足夠殺傷力的新式火炮。
只不過他也知道這種要求實在有點強人所難,要想威力大那必然機動性會受限,哪里可能兩全其美什么好處都占了。
只不過納西莫夫卻若有所思想了想說道:“我好像聽安德烈大公說起過他們研發了一種新式便于機動的支援火炮,好像已經投入生產,正在小規模試裝。”
便于機動的支援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