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的歐洲人對于戰爭理解的其實都差不多,再長時間又能打多久呢?什么七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不過是聽著唬人而已,規模其實也就是毛毛雨啦。

    就比如后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主要參戰國的領導層幾乎都是一致認為戰爭頂多持續幾個月,壓根就沒有想到會打上四年那么久。

    克里米亞戰爭也是如此,俄國最初覺得自己就是教訓一下土耳其,能費多少時間?至于英法也是認為只要他們一齊上陣嚇都能給北極熊嚇死,根本打不了多久。

    不光是對時間上判斷有誤差,對戰爭規模列強也是一致判斷出現了問題,他們壓根就沒有想到這場小規模沖突幾乎將整個歐洲都會卷進去,會有上百萬人在那里廝殺好幾年,會死傷如此慘重。

    以至于有些歐洲史學家認為克里米亞戰爭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其血腥程度以及參展規模根本不是后面的那些什么阿富汗戰爭、布爾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能夠比的。

    唯一在慘烈程度上能跟克里米亞戰爭叫板的也只有美國內戰,不過這是內戰,影響不到其他列強,自然不能跟幾乎所有列強都參與其中的克里米亞戰爭相提并論了。

    所以當李驍說這場可能爆發的戰爭持續時間特別長波及范圍特別廣的時候,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都不太贊同。

    他們認為要么持續時間特別長但參戰國家就不會特別多,自然波及范圍不會很大。如果波及范圍很大,牽涉到太多列強,那戰爭時間就不會特別長。

    他們的理由是,如果參戰的列強特別多,那大家都互相忌憚,不可能真的豁出命去以死相拼,頂多就是相互試探一下對方的底線,然后見好就收,最后用談判解決問題就成了。

    其實這也是維也納體系時代歐洲的常態,不然當年維也納會議開完,也會有這將終結戰爭的說法。因為在維也納體系框架下,歐洲大體上就是個互相制約互相平衡的體系。大家誰都拿誰沒有辦法,頂多也就是相互試探一下,哪怕就是動武那也是嚇唬人居多,更像是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手段而已。

    只不過李驍卻知道,維也納體系已經快要完蛋了,因為維也納體系之所以存在,原因就是法國被削弱,而俄奧普抱團取暖。可現在法國已經重新崛起強大起來,英國更是因為工業革命的關系實力突飛猛進,而俄奧普則陷入了內部的麻煩實力大不如從前。那種互相制約的平衡關系已經不復存在。

    很顯然,歐洲的政治格局或者說維也納體系需要重新洗牌,只有經過新一輪政治洗牌,各國才會達成新的暫時平衡,直到新的能夠打破平衡的國家再次出現,然后再進行下一輪洗牌,然后周而復始一直循環前進。

    很不幸的是,這一輪洗牌中俄國將成為最大的輸家,誰讓俄國沒能很好的跟上形勢,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撐起地位和野心呢!

    “我們將要面臨的是異常拉鋸戰持久戰,戰爭的規模將空前大,持續時間也將空前長!不要不相信,時間將會證明一切,而且先生們,對于戰爭多做點準備總是沒錯的,未來的形式將怎么變化,這是誰也說不準的,但有一點是永遠不會錯的,多做準備總是好的!”

    雖然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并不完全贊同李驍的意見,但作為沙場老將,他們也知道多做準備的重要性,又準備總比沒準備強不是么!

    “但是這很麻煩!”科爾尼洛夫嘆了口氣道,“別爾赫他們根本就沒把土耳其放在眼里,他們根本就沒打算防守,只打算用猛烈地進攻摧毀土耳其海軍,讓他們答應加強防御根本不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