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回朝,冀州黃巾軍被打散,可是烽火并沒有消失。
西面先零羌與枹罕等地起事,共立湟中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攻殺漢護羌校尉冷徵。北宮伯玉等又劫持在西北素著盛名的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其專任軍政,后遂以其為帥。邊章等攻燒州郡,殺金城太守陳懿。
南面,柱天將軍鼓動百姓造反,攻陷縣衙,扣押交趾刺史來達,對抗朝廷。鎮賊中郎將朱儁帶著軍隊還在潁川一帶剿滅黃巾軍。
北面,匈奴南下,北地郡、河西郡之外的土地,幾乎都有匈奴的影子。內匈奴繼續內遷,靠近三輔與河東。
東面,冀州、兗州、青州的黃巾軍雖然被擊散,但是各地黃巾占山為王,危害百姓。
全國上下,烽煙四起,朝堂之中,爭端不斷。
首先是涼州之爭,以司徒崔烈為首的退守派,主張放棄涼州,以三輔為界,建設防御。急先鋒議郎傅燮挺身駁斥,引起朝堂爭端再起。皇帝派皇甫嵩領兵出擊西涼,命中郎將董卓協助皇甫嵩平亂。
世家與宦官的爭斗再度激化,世家要掌控朝廷,就必須搬開皇帝身邊的宦官群體,讓郎官直接接觸皇帝。
而宦官大肆任命親屬宗族甚至是隨從,這些人到了任上,與世家子弟格格不入。在世家的操縱下,宦官的聲譽每況愈下,各地世家大戶都以與宦官有牽連而感到可恥。
朝堂之上,世家貴族猛烈的攻擊宦官。
在世家的策劃下,馬前卒張鈞,以黃巾起義,西涼反叛,交州鬧事,都是因為賦稅過重為由,把原因歸結到宦官的親屬橫征暴斂所致,根源歸結到宦官身上。
奏請皇帝效仿文帝斬殺晁錯,斬十常侍之首,懸于京師南門之處,以平叛軍。
劉協知道,各州縣的官員除了是宦官的親屬外,更大一部分是朝中官員的親屬。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在當今世界,做官的成本低,風險小,收益大,自然爭搶著做官的人就多。
劉協有時在想,一個時代看吏治好不好,只要你去看看是否有人爭搶著做官就知道了。如果做官的風險大,付出多,而收入少,你想想,還有誰愿意去做官。反過來一旦當上領導就能作威作福,收益高,又有社會地位,付出又少,你說那些報名參加官員選拔的不排起長隊才怪。
張鈞,一個小小的郎中,能有這么大的能量,奏請皇帝斬殺十常侍?
要知道,字桓帝以來,宦官就深受重用,酒量竇武這樣的權臣都無法搬到宦官,豈是一個小小的張鈞能夠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