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三回
崇禎皇帝鐵青著臉,身子深深地陷在御座之中。他心頭涌起了一股極其強烈的被欺騙的感覺。為什么韃子會突然闖進來?為什么袁崇煥來得這么快?為什么袁崇煥一路不與韃子決戰,卻不停的不顧朝廷禁令與韃子一🖣🔙前一后趕往京師?為什么袁崇煥在廣渠門與韃子一戰之后再不交戰,反而將各地勤王軍馬調離北京?為什么袁崇煥盡去關寧巡撫,把總兵都換上了自己的人,為什么袁崇煥一請再請,只是一個勁向朝廷要錢?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答案來解釋——袁崇煥通虜!
其實,在他的心頭,最大、也最沉重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他這個中興之主在,國事反而變得更糟?在他看來,無外乎兩個答案:要么是自己懶惰無🜼能,或是臣下不盡職守,甚至從中暗地搗鬼。登基繼位以來,自己誅除閹黨不可謂無能,廢寢忘食操勞國事不可謂怠惰,國家多事的責任自然不在自己身上。那么韃虜進犯究竟應當歸咎于誰?薊遼督師是袁崇煥,整個大明最精銳的兵馬歸他指揮,兩年半前平臺之上他也曾當面信誓旦旦地承諾過五年復遼,那么理所當然應該是他的責任。可是現在非但沒有復遼,反倒給虜兵打到了自己的家門口。是袁崇煥無能嗎?自然不是。那么就只剩一個答案了——袁崇煥通虜!
就是這個通虜的袁崇煥,現在正☩🂂站在自己面前,大言不慚地說甚么此心可昭日月!崇禎一掌重重擊在御案之上,只覺得手掌又麻又痛,心中卻隱隱有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感。他大聲叫道:“來人,來人!將袁崇煥下在鎮撫司獄,聽候發落!”幾名羽林衛士同聲🔕🀠♱答應,一齊上前來擒袁崇煥。
袁崇煥霍然站起,將幾名衛士嚇得齊退了幾步。桓震瞧著他整整袍袖,沖著崇禎跪了下來,連拜三拜,說道:“國難當頭,袁崇煥殺一個不妨,卻不可殺兩個三個。臣去也,請陛下好自為之。”🌎♦崇禎當他忽然起立之時,只道這蠻子真要動蠻,一驚之下順手抓起了案上鎮紙,待得見他只是叩頭拜別,漸漸放下心來,一疊連聲地只叫“拖下去”。好容易衛士將袁崇煥兩手反剪,連推帶拉地弄下殿去,這才慢慢放開鎮紙,手心之中已經滿是冷汗。
噓了一口氣,慢慢坐回椅中,這才想起下面還跪著一個袁逆同黨不曾處斷。輕咳一聲,盡力擺出一🜄⛒副皇帝的威嚴姿態來,喝道:“首逆既伏,你還有何話說?”桓震卻沒聽見,在他腦中,仍在滿是方才袁崇煥給推出門口之時那個若隱若現、叫人捉摸不透的笑容,那是甚么意思?他在笑甚么?笑自己赤心報國,殫精竭慮,多年心血終于換來個裭職入獄的下場?笑皇帝昏庸不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之計而不自知?還是笑他桓震,空為四百年后來人,白白預知一切,卻只能眼睜睜地瞧著事情發生,束手無策?
傅山在旁著急起來,叩頭道:“陛下容臣細稟,桓總兵確實不曾與袁逆有甚勾結,此番誤旨,便是給袁逆扣押在營,昨夜方得逃脫。”崇禎微微驚訝,面上卻是不動🀤聲色,冷冷的道:“你教朕如何信得過你?”桓震一怔,還沒答話,傅山已經大聲道:“臣愿以頭頂烏紗,項上人頭作保!”
桓震心下感動,患難之時方顯兄弟義氣,果然不假。他卻不能讓傅山為自己送了烏紗性命🀿🂦,站起身來解開衣衫,只見手足淤跡青腫,血痕斑斑,都是關押幾日鐐銬留下的紀念。崇禎見狀,雖然信了三分,仍是疑心兩人串通起來欺瞞于他。桓震又道:“陛下不信,可以與那袁崇煥🚪🖉🐵對質。臣不曾查破袁逆的奸謀,自承罪無可逭,可這勾結之舉實不曾有,臣也無法認罪!”
他這話可說是冒了十二分風險的。自從給袁崇煥扣押以來,他便無時無刻不在琢磨這個問題:袁崇煥究竟為甚么對他關而不殺?想了數日,雖然終究猜不透袁崇煥的心思,卻也🝛🝤給他認定了一點:袁崇煥既然不曾當場殺他,那也就不會希望他死。現下袁崇煥既已下獄,是否指證自己于他來說并沒二致,且不說瞧他方才見到那些密折之時的神色,似乎早知此事的一般,就算從前絲毫不知,現下聽說桓震兩年來無一奏報于他不利,心中必也有兩分感激,照他平日為人,絕不會反來拖桓震下水,拉一個死鬼墊背。
想便是如此想,可是人心究竟隔肚皮,袁崇煥會不會替自己開脫干系,誰也不能作準。他打定了主意賭上一賭,左右目下已經無路可退,倘若保得有用之⛭🝫身,還可以慢慢設法。若是賭輸,大不了一死便了,自己稀里糊涂來到這世界而不死,一條性命已經是拾得的了,還怕甚么死?
崇禎聽他說不怕對證,卻又信了三分。猶豫片刻,便教小太監追🐂☩袁崇煥回來。傅山心中忐忑不安,只怕那袁崇煥到后血口噴人,正要再行奏阻,崇禎卻又改了主意,叫不必帶袁崇煥來了。
說著親自走下御座,示意🕯🍅兩人起身答話。桓傅兩人給他搞得莫名其妙,一先一后地站了起來。崇禎笑道:“國有叛臣,朕不得不小心謹慎。”想了一想🜦🄘♙,說道:“袁逆奸🜱🅿謀甚深,連朕也險些給他瞞哄過去,桓卿既為他的下屬,偶有疏漏也是情理之中,朕并不怪罪。”桓震更加摸不著頭腦,心想這皇帝未免太過陰晴不定,可是當此情景之下,也只有順著他的話頭說將下去,一面將袁崇煥痛罵一番,一面深自懺悔自己有眼無珠,放過了奸人。
崇禎面無表情地聽著他滔滔不絕,終于“嗯”了一聲,嘆了口氣,道:“朕登基以來,惟懷勵精之志,但存圖治之心,至今二載,未敢少懈。自以為大明江山必在朕手中興,可為甚🂶么……”他不愿在臣子面前直承自己治國失敗,頓住了不說下去。
傅山小心翼翼的道:“唐史上記:帝堯在位,任用賢臣,與圖治理。那時賢臣有羲氏兄弟、和氏兄弟二人。帝堯著他四個人敬授人時,又訪問四岳之官,著他薦☢舉天下賢人可用者,于是四岳舉帝舜為相。那時天下賢才,都聚于朝廷之上,百官各舉其職,帝堯垂拱無為,而天下自治。蓋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一人治之。”崇禎聽得“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一人治之”兩句,不覺面上變色。傅山拜了下去,續道:“雖以帝堯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賢臣而后能成功。《書》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言股肱具而后成人,良臣眾而后成圣,意亦為此。其后帝舜為天子,也跟著帝堯行事,任用九官十二牧,天下太平。乃與群臣作歌以記其盛,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所以古今稱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斯任賢圖治之效也。”
這任賢圖治四個字,卻是說到了崇禎心里。他向來自詡不次用人,是個專以查查為明的皇帝。可是他本就不是一個寬厚之人,越是身處高位,許多事情看在眼里,查查為明就自然而然的轉而成為多疑好猜🞩,這些卻是他一輩子也不會想⛔🚉👡到的了。
踱了幾步,仰首嘆道:“堯舜去矣,朕的九官十二牧又在何處?”忽然想起那個參倒了袁崇煥的周延儒來,此人少年高才,看起來倒是堪用之臣。瞧了桓、傅二人一眼,心中倒有幾分拿不定主意:這兩個未發跡時便🖣🔙跟隨自己的臣子,究竟又能信得過幾分?桓震的料事之能,傅山的經史造詣,他都是見識過了的,且不說自己搬倒魏忠賢全是倚仗于他,就是前者桓震屢上密折,警告說山海關以西城垣頹落、軍備廢弛,邊防形同虛設,須防虜兵入寇,當時自己也曾下旨叫兵部、工部、戶部會議,可是后來再沒了下文。現下皇太極果然越邊而入,桓震又料準了一次,這叫崇禎的心中既驚訝,又害怕,驚的是自己手下竟有如此的能臣,怕的是他既然能料得中敵人,難道就不能料中自己?君上的心思給臣子猜得一清二楚,那是多可怕的事情!